一、四平市域城市总体规划
(一)城市总体发展目标
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,以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协调,建设吉林省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。
(二)城市发展战略
(1)对接融入核心区域,提升区域地位
(2)发挥基础禀赋优势,打造产业高地
(3)强化中心辐射职能,做强中心城市
(4)突出自然人文特色,塑造城市个性
(三)市域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
规划四平市域总人口规模2015年达到350万人,2020年达到360万人,2030年达到380万人。规划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43%左右,城镇人口约为148万人;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4%左右,城镇人口约为190万;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3%左右,城镇人口约为240万人。
(四)市域城镇空间结构
规划形成“一主、两副、四带”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
“一主”是指四平市中心城区,作为市域城镇发展的主中心;
“两副”是指培育公主岭和双辽的中心城区作为市域副中心城市;
“四带”是指沿哈大轴线、105省道、长春外环高速公路(规划)和吉林南部次区域高速公路(规划)形成城镇发展带。沿哈大轴线的发展带对于提升四平市开放程度、推进区域合作具有关键作用,应作为支撑市域发展的骨干轴带。
(五)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措施
(1)统筹城乡产业发展,优化城乡产业布局。依托工业园区和优势产业,培育壮大县域经济;以城郊和下辖市县各类农业示范园为依托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加快形成立体农业;依托中心城市,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,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,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能力。
(2)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对接。构筑便捷畅通的城乡交通骨架网络,加快城市公交、通信、信息、有线电视等网络向农村延伸,切实加强城乡联系便捷程度。
(3)推进城市管理职能向建制镇和周边农村延伸。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卫生,加强供水排水、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,合理布局建设水利设施,保证农村人畜饮水安全。
(4)统筹城乡社会文化发展,加强农村地区文教体卫服务体系建设。有效整合城乡文化资源,提高都市文化的多元包容性,注重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,建设具有四平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链,丰富城乡文化生活。
(5)统筹生态环境保护,大力推进城乡绿化、天然林保护、草地保育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;对重要山川、河流实行一体化规划、治理和保护;推动城乡节能减排工作,降低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积极推广使用风力等清洁能源。
二、四平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
(一)城市性质与用地规模
(1)城市性质:四平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,吉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,省域南部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。
(2)城市职能:吉林省南部门户次区域中心城市,东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,吉林省以换热器、机械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为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,自然人文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。
(3)人口及用地规模:预测到2015年,中心城区人口达到67万人,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8平方公里以内;2020年,中心城区人口达到76万人,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7平方公里以内;2030年,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7万人,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9平方公里以内。
(二)中心城区空间布局
(1)城市发展方向:
规划期内以向北方向发展为主,向东、东南和西侧发展为辅。
空间布局策略
(2)规划结构:
2030年四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“一城四园,两心三带”。
一城:指中心城区,也就是城市环路内发展的城市建设用地。一城是各项职能综合发展的地区,也是四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服务中心。
四园:指中心城区内西北、北、东北及东部的四个产业园区。
两心:指旧城商业中心和高铁商务中心两个市级综合性中心。
三带:指规划期内北河、南河、中轴绿化带三个城市景观带。
(三)道路系统规划
将现状公路环路规划调整为城市快速路,承担过境交通的分流和组织以及各城市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;延续四平城区“方格网”状道路格局,在四平中心城区规划形成“十三横十二纵”的主干路系统,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分区,成为各片区用地功能布局的重要依托;在各组团建立疏密得当、布局合理的次干道系统,作为组团内部交通的集散通道;根据各组团主导城市功能,建立集散便捷、密度匹配的支路网系统,以提高各组团内部地块的可达性。